首页 试管代孕零风险

孕妈妈天使代孕网期间长副乳怎么办_郑州天使代孕网机构价格

2018-05-14 本文已影响 99人  http://www.baidu.com/

  

  关于副乳,准妈妈肯定有一肚子的疑问:它会不会影响哺乳?它会不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需要把它摘除了吗……parents邀请专家为你一一解答。

  娜娜怀孕5个月时发现自己腋下长了两个类似于乳头的东西,开始以为只是两个小疙瘩,过几天就会消去,但现在怀孕7个多月了,不但没有消去,用力挤反而还会流出奶水。它既怕这个东东会影响胎儿发育,又怕将来会癌变,不知该如何是好。

  娜娜腋下长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专家解释说,在一些女性的腋窝前面,可以看到小小的像乳头样的突起,有的还有淡淡的颜色,这就是副乳。有的人一边有,有的则“双管齐下”。副乳常见的长相有3种:一种是有乳腺组织,没有乳头;第2种是有乳头却没有乳腺组织,小小乳头像颗痣,有些人直到哺乳时溢出乳汁,才赫然发觉那是副乳;第3种是有乳头也有乳腺组织,很像多一个乳房。

  关于副乳,准妈妈肯定有一肚子的疑问:它会不会影响哺乳?它会不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需要把它摘除了吗……parents邀请专家为你一一解答。

  Q:每个人都会长副乳吗?

  A:不是的。

  副乳可以说是从胎里带来的,医学上称之为“返祖”现象。大约有50%的女性会长副乳,虽然比率较高,但它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所以即使长了副乳也不用担心和紧张。

  Q:副乳会遗传吗?

  A:遗传几率较小。

  副乳一般是在成年以后出现,主要见于女性,偶尔见于男性,少数人有遗传倾向。

  很多准妈妈怀孕前并没有发现副乳,但怀孕后或分娩后副乳就出现了,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怀孕后,准妈妈身体里的激素变化会使得副乳非常容易表现出来。

  怀孕前有副乳的人没有特殊的不适,加之大多长在腋窝隐秘处,不易被发现,即使有的人感觉有些不适,也未引起注意。但是怀孕后,受激素影响,准妈妈除了发现乳房变大外,还会感觉到腋下副乳的肿胀,甚至有的副乳上还有像乳头一样的突起。当分娩生小孩后,乳房充盈开始分泌乳汁,这时副乳也随着增大、胀满而引起压痛、胀痛和分泌少量乳汁等。但不用担心,停止哺乳后,副乳也随之缩小,乳汁分泌和胀痛也会消失。

  Q:副乳会影响胎儿发育吗?会影响日后哺乳吗?

  A:不会影响胎儿健康发育的,也不会影响哺乳。

  准妈妈发现自己有副乳后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过度紧张反而会影响胎儿健康。

  Q:副乳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吗?

  A:不会的。

  副乳和乳房一样,只要护理得当,不会给你带来任何麻烦。但是专家建议大家,如果已经发现自己有副乳, 那么在每年的定期体检时,要提醒医生为你的副乳做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Q: 准妈妈该如何照顾好副乳呢?

  A:怀孕期间,尽量选择宽松的内衣,不要揉、压副乳。

  很多人把副乳当成赘肉,穿内衣的时候,一定要把它硬塞进内衣。但是对准妈妈来说,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如果副乳有乳腺组织,将它硬塞进内衣,使它受到长时间挤压,会导致乳腺“闹情绪”,甚至可能引发乳腺炎。

  专家建议,准妈妈要根据自己乳房的变化重新选择宽松一些的内衣,比如侧边加高、加宽,且可以完整包覆整个胸部的内衣,这是对乳房很好的保护。

  另外,到了孕晚期,准妈妈尽量不要按摩副乳,因为按摩带来的刺激可能会引起宫缩,甚至导致早产。如果准妈妈感觉副乳肿胀难受,可以用热敷的方法缓解,当不能自己缓解不适时,可以到外科检查,请医生帮忙选择适当的缓解方法。

  Q:有些准妈妈的副乳处会出现分泌物,这正常吗?

  A:怀孕期间副乳产生分泌物很正常。

  这就像有些人怀孕时正常的乳房会分泌少量乳汁一样。

  Q: 哺乳期间,副乳一定会胀奶吗?

  A:不一定。

  其实副乳胀奶的原理和乳房一样。如果副乳中的乳腺畅通,那么乳汁会顺利里从副乳流到乳房中,或者顺着副乳的乳腺管溢出。这时候,副乳就不会胀奶。但如果副乳的乳腺不够畅通,就可能会引起胀奶,和乳房胀奶是一样的感觉。

  你是不是一直认为宝宝多吃鱼头会更聪明?你是不是也习惯用冰鲜虾给宝宝做白灼虾吃?……海鲜烹调和食用不当,不但影响口感,甚至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等危险,需要妈妈提高警惕。

  1、 生海鲜含有细菌,宝宝吃生鱼片一定要适量和谨慎。

  海鲜中的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等耐热性比较强的细菌,烹调温度需要达到80℃以上才能杀灭。海鲜中还可能存在寄生虫卵,一般来说,需要在沸水中煮4~5分钟才能彻底杀菌。因此,宝宝在吃“醉蟹”、“生海胆”、“酱油腌海鲜”、“生鱼片”等不加热烹调的生海鲜时一定要谨慎。在食用前,妈妈需要仔细检查生海鲜的新鲜度。即使是新鲜的生海鲜,宝宝也仅限于尝鲜,一定不能大量食用。

  2、 死河蟹一定不要食用。

  河蟹,大多生长在污浊的河塘,喜欢吃水中死鱼、死虾等腐败的动物尸体,因此身体内外沾染大量的病菌。活螃蟹可以通过体内的新陈代谢将细菌排出体外。一旦死亡,河蟹体内的细菌就会大量繁殖,分解蟹肉,有的细菌还会产生毒素。如果宝宝吃了这样的螃蟹就会引起食物中毒,常见的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还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抽搐,甚至休克、昏迷、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3、冰鲜海蟹也是死蟹为什么可以吃?

  海蟹生活在水域比较宽阔的大海里,食物一般也比较新鲜,加之海水里有盐,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所以海蟹死后能相对保鲜时间长些。

  4、 吃海鲜后,不要大量吃水果。

  海鲜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钙量也很高,而水果中含有较多的鞣酸,如果吃完海鲜后,马上吃水果,不但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海鲜中的钙还会与水果中的鞣酸相结合,形成难溶的钙,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如果吃得水果较多(超过200g)甚至会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宝宝吃完海鲜后,最好间隔2小时以上再吃水果。或选择食用含鞣酸较少的水果,比如香蕉、红枣等。

  5、不适合与海鲜同食的食物

  维生素C泡腾片或复合维生素制剂:虾、蟹等甲壳类海鲜品中含有一定的高浓度“五价砷”,其本身对人体无害,但同时服用大量维生素C时,“五价砷”会转化成“三价砷”(俗称砒霜),会引发急性砷中毒,严重时甚至会危及宝宝的生命。

  寒凉食物:海鲜本性寒凉,如果与寒凉食物(比如空心菜、黄瓜、梨等性寒蔬果)同食,容易导致肠胃不适。吃海鲜时也最好不要搭配饮用冰镇饮品。

  茶:茶叶中也含有鞣酸,同样能与海鲜中的钙形成难溶的钙,引起腹痛等问题。

  啤酒:虾、蟹等海产品在人体代谢后会形成尿酸,而尿酸过多会引起痛风、肾结石等病症。如果大量食用海鲜的同时,再饮用啤酒,就会加速体内尿酸的形成,增加产生痛风的危险。

  

  宝宝到了1岁半以后,基本具备了如厕训练的能力,但要真正学会自己上厕所,可能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而且需要爸爸妈妈放平心态,更为耐心的引导他。

  宝宝多大可以开始如厕训练?似乎没有非常精确地答案,但是儿科专家认为,1岁半以上的宝宝就基本具备了如厕训练的能力,父母可以从这个时候开始教他自己上厕所。但是该如何引导宝宝呢?敏敏妈讲述了1岁7个月的女儿学习自己上厕所的故事,敏敏历经了准备、训练、磨合三个阶段,有惊喜,也有沮丧。专家对妈妈的做法一一进行了点评,并总结出了一些好建议、好方法。

  开始如厕训练的理由

  敏敏1岁7个月的时候,我开始有意识地对她进行如厕训练。我本来想在她2岁以后才开始,但因为有一段时间她非常黏人,即使在我上厕所的时候,也会跟着。为了让她耐心等待,我会跟她解释我在做什么。忽然有一天,她竟然开始模仿,自己扭扭晃晃地脱下小内裤,坐在一旁的小凳子上,还口齿不清地说“哗……”结果,地面湿了一片,她竟然真地尿了。我在一旁哭笑不得,最后决定,开始对她进行如厕训练。

  专家点评:敏敏表现出了大部分可以开始如厕训练的迹象,说明她已经可以开始了。

  宝宝可以开始如厕训练的信号:

  大小便有规律,大便成形,没有便秘的情况。

  至少2~3小时没有大小便,这意味着宝宝的膀胱肌肉已经发育得能憋住尿了。

  基本知道“尿尿”和“便便”是什么,它们打哪来,以及应该往哪去。

  对上厕所有兴趣,还会模仿上厕所的习惯。

  大小便时,身体会有一些反应,比如蹲下,或者干脆告诉你。

  不喜欢穿纸尿裤,想穿内裤,并能够将裤子提上脱下。

  能够自己走,自己坐。

  Parents提示:宝宝不再需要尿布的“陪伴”时,会有一系列的身体信号来通知你,如果你足够细心,很容易就能发现。但宝宝能有意识地控制大小便的能力与他的的发育状况相关,并不是提早训练就能加快。所以,如果宝宝还没有表现出这些信号,不要强迫他过早地开始如厕训练。

  如厕训练的准备工作

  在训练之前,我为敏敏买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儿童便盆,然后把便盆放在马桶的旁边,并且告诉宝宝它是做什么用的。每当我上厕所的时候,先帮她脱掉小裤子,然后让她和我一起上厕所,但她好像只是当做一个游戏来玩,并没有真的“尿尿”或“便便”,而且还是会尿裤子,我觉得有点气馁。

  专家点评:妈妈带敏敏一起上厕所,为她做示范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是,妈妈为敏敏做得过多了。如果可以,最好能够让敏敏自己将小裤子脱掉,坐在便盆上。另外,敏敏没有真的“尿尿”或“便便”是很正常的,可能她那时并不想上厕所。妈妈不必过于着急,需要给敏敏多一点时间。

  宝宝如厕初级训练:

  添置如厕训练的必备用品:儿童座便器。

  把座便器放在厕所里,并让宝宝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

  给宝宝换上易脱的内裤和裤子。

  尽可能多的为宝宝示范正确的如厕步骤,不要忽略便后擦拭、冲水、洗手等后续环节。

  鼓励宝宝每天在他的座便器上坐一会儿,但也别指望他会乖乖地在上面“方便”。

  Parents提示:宝宝如厕训练时,培养他与座便器的熟悉感很重要,所以,即使他只是把座便器当成一个玩具,对于如厕训练也是有好处的。这个时候的宝宝如果能对座便器或上厕所这件事产生兴趣就达到目标了。

  如厕训练从生活规律开始

  因为敏敏平时喝水、吃饭的时间比较固定,所以“尿尿”和“便便”的时间也会有一些规律,我总会在她快要“尿尿”或“便便”前,提醒她说:“如果敏敏要尿尿,就要告诉妈妈,妈妈带你上厕所,坐在你的便盆上尿。”开始,她好像没什么反应,后来她就逐渐会拉我的衣角,表示要“尿尿”。然后会在我的引导下,坐在便盆上小便。后来,她就会自己找便盆了。大约花了快2个月的时间,她就学会了上厕所。

  专家点评:妈妈显然非常细心,懂得花时间观察宝宝的如厕时间和大致规律,在敏敏无尿意的时候就即时提醒,培养敏敏的如厕意识和习惯。

  宝宝如厕习惯的培养:

  定时定点。每天找一些固定时间段让宝宝坐在便盆上,比如早起睡醒后、吃饭后、坐车出去之前、临睡前等,以此来慢慢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

  如果看到宝宝有想拉“便便”的意思,直接跟宝宝说:“走,咱们上厕所去。”而不是问宝宝要不要去。

  要让便后洗手成为如厕的一部分,在洗手池前加个东西垫高,让宝宝够得到。

  当他做得好时,应该给予适当的夸奖。

  Parents提示:如果宝宝的理解能力比较强,对于如厕训练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在如厕训练阶段,还是需要时时提醒。通常这个时候,宝宝能够主动表示想“尿尿”或者“便便”,就已经值得夸奖了。

  耐心应对如厕训练受阻

  敏敏在2个月内学会了上厕所,但没想到这样的好情形只持续了不到1个星期。因为一次外出,我可不想她尿在别人的车上,于是偷懒,给她戴了两次纸尿裤。结果,敏敏居然退步又说尿就尿,也不找便盆了。更糟糕的是,想“尿尿”时,干脆站着就尿了,让我头疼极了,看见她就觉得烦,真想把她按在便盆。

  专家点评:在宝宝还没有训练好之前就是这样,外出吃饭、访友等情况下穿尿裤,在家时脱掉尿裤训练,妈妈没有做错,只是需要一些耐心,给宝宝一点时间。

  

  3月,又有小朋友要上幼儿园了。3月,又有妈妈在为幼儿园的健康问题烦恼了。我家宝宝上幼儿园后为什么总生病?从幼儿园回家,还用再给宝宝补一顿晚餐吗……对于这些妈妈最关心的幼儿园健康问题,一起来听听校医的回答。

  晴晴妈妈的烦恼——幼儿园出现传染病怎么办?

  去年秋天,晴晴的幼儿园出现了一例腮腺炎,当时我就很纠结是不是还能继续送晴晴去幼儿园。春天是传染病的高发期,听说水痘、风疹、红眼病都在这个季节流行。我很担心,不知道幼儿园在这个季节有没有一些针对传染病的特殊防护措施?如果出现了传染病病例,幼儿园会怎样处理?宝宝还能放心去幼儿园吗?

  听听校医怎么说

  每个季节都有盛行的传染病,传染病预防是幼儿园常规工作的一部分,时时刻刻都不会放松。

  严格坚持晨、午检。幼儿园会对宝宝进行严格的晨、午检,检查宝宝的小手、体温、口腔。午睡睡醒后,各班级的老师也会检查宝宝的小脚丫,以排查手足口等传染病。

  发现病例,立即隔离

  一旦发现疑似传染病的宝宝,会马上和其他宝宝进行隔离,并立即联系父母带宝宝离园就诊。对于确诊传染病的宝宝,幼儿园会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隔离期。宝宝只有在家度过相应隔离期后,才能持医院康复证明复园。出现传染病例的班级,也会和其他班级进行隔离。在一定的隔离期内,不再和其他班级一起参加集体活动。玩具、餐具和教具也不再和其他班级混用。暂停幼儿园内的兴趣班。最大限度切断可能引起交叉感染的途径。

  加大消毒力度

  幼儿园每天都会对各班的玩具、教具和餐饮用具进行消毒。如果某个班级出现传染病例,消毒的频率和浓度都会加大,以尽量降低其他宝宝被传染的风险。

  及时通知家长

  当幼儿园中出现确诊的传染病例后,幼儿园会通过书面通知、电话通知或短信通知等不同方式通知全园的学生家长。一般还会组织病例所在班级的家长开会,向家长介绍预防该种疾病的知识。父母可以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还继续送宝宝上幼儿园。如果家中有条件照顾宝宝,可以让宝宝在家休息几天。如果家中确实没有条件照顾宝宝,也可以继续放心送宝宝到幼儿园。因为幼儿园会采取相应地防护措施,尽可能保证宝宝不被传染。

  可心妈妈的烦恼——刚上幼儿园,宝宝总生病怎么办?

  可心马上要去幼儿园了。听说宝宝刚上幼儿园的一段时间会特别爱生病,真得是这样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该怎样尽量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

  听听校医怎么说

  宝宝在刚刚入院这个阶段,的确比较爱生病,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生活环境和习惯的改变

  幼儿园的环境对宝宝是陌生的,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可能也会和宝宝在家的习惯有所不同,宝宝身心都需要一个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如果适应的过程不够顺利就可能导致宝宝身体出现不适。

  情绪波动也对身体健康有影响

  既要适应新环境,又要承受和妈妈的分离焦虑,情绪的波动会导致宝宝出现着急上火的现象。机体的抵抗力也会相应下降,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

  交叉感染几率增加

  在幼儿园,宝宝每天要接触至少十几个同学,比起在家时,接触的人数多出很多。交叉感染的几率一定会加大。感染疾病的风险也必然会增加。

  宝宝入园初期,哭闹、情绪不好和爱生病是难以绝对避免的,也是正常的,妈妈应该有心理准备。但是,作为老师和父母可以尽量想办法,帮宝宝更顺利地度过入园期,减少生病的几率。

  妈妈首先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宝宝入园问题。既然情绪波动也是导致宝宝爱生病的原因之一。那么作为父母,就应该尽量引导宝宝以乐观积极地心态对待上幼儿园这件事儿。在去幼儿园的初期,宝宝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的现象。只要妈妈坚持送宝宝去幼儿园,多鼓励、表扬和安抚,相信假以时日宝宝是可以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妈妈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不要跟着宝宝一起伤心、焦虑,一旦妈妈的不安情绪传导给宝宝,宝宝就更容易产生对幼儿园的不信任,加重不爱去幼儿园的情绪。

  多鼓励和表扬宝宝。不要因为宝宝不爱去幼儿园就批评宝宝,也不要因为宝宝哭闹就用“胆小、不听话”等负面的词汇给宝宝贴标签。多鼓励和表扬宝宝,给宝宝适应新环境的时间。但不要受到宝宝不良情绪的影响,不要对宝宝不去幼儿园的要求妥协,坚持送宝宝去幼儿园。相信一段时间之后,宝宝会最终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的。

  多和老师沟通宝宝的情况。每个宝宝的爱好不同、身体状况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在入园初期,妈妈要加强和老师的沟通。尽可能让老师更多地了解宝宝的情况。比如,如果你家宝宝格外怕热,平时总比其他宝宝少穿一件衣服。你就需要将宝宝的这个小特点告诉老师,以免老师因为不了解情况,给宝宝多穿衣服,导致上火。如果你家宝宝因为乳牙外伤,不能咬硬东西,也需要及时跟老师沟通,以便老师可以额外为宝宝准备更软烂的饮食。

  

  孕期零食选对与否也是影响准妈妈和胎儿健康的因素之一,尤其对于那些身体略有状况的准妈妈。一起来看看专家给了哪些建议吧!

  孕期,准妈妈不仅需要为宝宝提供营养,还要为自身储备能量,医生建议准妈妈在正常的饮食外,可以通过零食来进行补充。所以,孕期零食必不可少,而且选对零食,还有缓解孕期不适的作用呢!

  小零食有大作用

  孕早期,一方面因为孕激素的增加,另一方面因为胃酸分泌过多,大多数准妈妈都会出现恶心、孕吐等反应。如果能够随时补充一些零食,不仅能够补充营养,还能够稀释胃酸,减少孕吐。

  孕中期和孕晚期,准妈妈需要为胎儿提供更多的营养,可以通过零食来补充一些容易缺乏,并能促进胎儿发育的营养。

  准妈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健康的零食,这些零食具有色素刺激、气味刺激,能够帮助调节食欲,增加饮食的频率,提供一些额外的营养。

  哪些零食适合你呢?

  零食该如何选择呢?正常的准妈妈可以选择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维生素等营养的零食,比如水果、豆制品、谷类等。但当准妈妈的身体出现一些问题时,零食的选择就要多多注意了,看看专家给了哪些建议吧。

  偏瘦的准妈妈

  如果体重指数(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体重指数=体重(公斤)/身高2(米))低于19的准妈妈,会被医生认定为偏瘦。准妈妈除了要为宝宝的发育供给营养,还要为自身做一些储备,因为偏瘦的准妈妈更需要全面地补充营养。专家建议选择一些含大量优质蛋白的食物,比如花生、豆制品等。

  但是,补充营养并不意味可以肆无忌惮地吃。一般来说,建议偏瘦的准妈妈整个孕期体重增长应该在15公斤左右。前20周,体重增长应该控制在5公斤左右。而20周之后,每周增长1斤左右最为理想。所以,即使偏瘦的准妈妈也需要有一个体重的增长计划,不可以胡吃海塞哦。

  专家建议的每日零食:

  萝卜糕1~2片

  全麦面包1~2片

  苹果1个

  木瓜半个

  猕猴桃1个

  牛奶1杯(240毫升)

  酸奶1杯(240毫升)

  大杏仁7~8粒或核桃2~3颗

  偏胖的准妈妈

  如果体重指数高于30,会被医生认定为偏胖。偏胖的准妈妈通常会出现内分泌失调的情况,容易增加心脏和胰腺的负担。但为了保证宝宝汲取足够的营养,不建议减少正常饮食的摄取量,所以想要控制体重,就要在零食部分适当的控制,尽量避免选择高热量的食物,比如巧克力、糖果等。

  一般来说,建议偏胖的准妈妈孕期体重增长应该在8~10公斤。前20周,体重增长应该不超过3.5公斤,之后每周增长300克尤为合适。如果偏胖的准妈妈总是感到饥饿,可以选择一些热量比较低的零食,比如海苔等。

  专家建议的每日零食:

  全麦面包1~2片

  雪梨1个

  脱脂牛奶1杯(240毫升)

  核桃1颗

  素食的准妈妈

  胎儿的发育需要大量的优质蛋白,如果准妈妈只吃素食,那么身体得到的优质蛋白有限,还非常容易出现缺钙的现象。所以,建议素食的准妈妈多选择奶制品和豆制品制作的零食,比如奶酪、煮豆等。

  素食的准妈妈还应该多喝牛奶补充钙质,尽量不喝碳酸饮料等阻碍钙吸收的饮料。另外,为了能够补充足够的优质蛋白,最好能够每天吃1~2个鸡蛋,煮鸡蛋尤佳,如果觉得口味单一,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烹饪方式,比如鸡蛋羹,煎鸡蛋。如果准妈妈对鸡蛋、牛奶过敏,比如身体出现浮肿的情况,医生建议选择一些热量很低的蛋白粉代替鸡蛋和牛奶。

  专家建议的每日零食:

  苹果1个

  橙子1个

  香蕉1根

  奶酪1块(约150克)

  牛奶1~2杯(240毫升)

  毛豆1碗(约300克)

  鸡蛋2个

  

  当宝宝开始进入涂鸦期后,你有必要清理一下自己对于“画画”这件事的态度。因为涂鸦是每个孩子都喜爱的一种游戏内容,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体现和辅助他成长的有效手段——而我们中的大多数,在自己童年的涂鸦阶段里,往往接收到的都是不那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所以,让我们再一次接受因孩子而来的第二次成长吧!Parents的朋友们:你们懂的。

  一起来洗脑!

  宝宝涂鸦的父母必修课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不是从事艺术类工作,更没有太多的“美术细胞”。但是,我们的孩子却从一出生就表现出小画家的兴致和潜质。所以,当我们势必要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时,自然要做一些功课。

  课程一:孩子的画是用来“听”的而不是用来“看”的。

  对于“哭”这一婴儿的表达方式,大概没有一个父母把它的好坏作为一个问题来考虑过吧。肯定不会有父母这样说:“如果再用那样糟糕的哭法儿,就不给你奶吃!”更不会有父母这样担心:“这个孩子用这种方式哭,是不是性格上有问题啊!”然而,对于绘画,父母们却用好坏来评价,甚至上升到心理分析,试图通过画来判断孩子的性格。但是,孩子的画和婴儿的哭是一样的,仅仅是直接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而已。

  所以,无论画的好坏,父母都应该首先倾听孩子在绘画中想要表达的东西,理解他所要讲述的内容。也就是说,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对于孩子来说,他的画被“听”,被理解了,他就有了表达的乐趣。因此,对于孩子的画,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态度就是去“听”,去了解,去感受!

  “听画”的方式方法根据年龄有所不同。如果是2~3岁的孩子,就问他“这是什么”,要听他给他所画的东西赋予的意思。到了4岁以后,就要问“他们在做什么”,要听听他画里故事的内容。

  特别叮嘱:在孩子专心画画的时候,最好不要发问。而当孩子画完了拿给你看时,或者画得有些厌烦,暂时告一段落时,再去问问他也就足够了。

  课程二:不要把“像不像”作为评判标准,更不要教孩子画形象。

  大概每个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央求“妈妈你给我画一个……吧”,于是我们便随手给孩子画一个苹果或者一朵花。如果是个擅长绘画的妈妈,通常还会教孩子:瞧,郁金香是这样画的,小人、小车是这样画的……但其实,父母这样做就如同给孩子无限制地吃糖果一样,会让孩子长蛀牙。

  绘画不是要记住形象,而是要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用来表现想法的形象不是别人教会的,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成人教孩子画画,实际上是把别人的而且是成人的感觉原封不动地加给孩子,其结果是孩子无法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意愿来发挥,其对绘画的感觉无法得到发展。

  每个孩子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表现能力,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高逐步表现出来。所以,在孩子涂鸦的过程中,对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事,是欣喜地守护孩子这种能力,为孩子创造绘画活动的环境与氛围。

  特别叮嘱:教孩子画形象、指导孩子用色、让孩子全部涂满颜色等等,都是最具代表性的拔苗助长的行为。等到孩子过了九岁,系统性地学习绘画技巧才开始变得有意义。

  课程三:绘画就是要弄得很脏。

  绘画是一种造型艺术。所谓造型艺术,就是创造有美感的形象的艺术,要通过创造的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创造一种新形象,就是改变已有的形象,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破坏已有的形象,弄脏已有的形象。艺术的真正本质,就是以毁坏、弄脏已有形象为基础的。

  “破坏”“弄脏”的行为,在孩子的生活中简直是家常便饭。比如孩子们玩沙子、和泥巴时用手拢起沙子,之前平坦的表面就隆起了一座山峰。沙子中加入水,拍成个球,就完全改变了沙子以前的形状。绘画,就是用蜡笔或马克笔把白色的画纸弄脏。把干净的纸弄脏,让纸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绘画和和泥巴的游戏是一样的。

  但是,看到孩子玩泥巴时把衣服弄得一团脏,或者是在墙壁上随意乱画,大多数妈妈会去斥责,因为她们满脑袋考虑的不是接受孩子的喜好和愿望,而是洗衣服和打扫卫生。对于这样的妈妈,我非常想大声疾呼:你们是在剥夺孩子作为人的必要的学习机会,也是在剥夺孩子们作为人的发自内心的喜悦!

  特别叮嘱:如果你很在意孩子弄脏东西,就给他规定一个可以随便画的场所,穿上不怕弄脏的工作服,并且告诫你的孩子哪些地方不可以弄脏。

  一切皆艺术!

  有助于涂鸦的13件事

  想帮助孩子更开心、更用心地画画,并不仅仅是坐在旁边陪着画画一件事可以做,还有很多辅助工作,以及触类旁通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提高绘画的热情和能力。

  布置涂鸦角落,给孩子提供方便

  画画是有感而发的事情,而不是一项工作,一个任务。所以不要变成“画画时间到了”才能开始创作。最好把孩子常用的笔和纸,或者小黑板和粉笔摆在随手可得的地方。一旦他想画画的时候,就可以立即着手创作。

  玩沙子和水

  沙子和水是最能变化多端的生活元素,是大自然赋予的最好素材,是孩子们天生的热爱,也是最能带给孩子们改变和创造感的物质。所以,让孩子尽情地接触沙子和水,锻炼小手,刺激感受,习惯从毁灭到重塑的感觉,有助于孩子其他的艺术创作。

  色彩游戏

  让孩子对颜色产生感情吧!这些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来完成,而不限于涂料。比如,一起到超市,通过蔬菜来辨认颜色。一起郊游,去认识大自然里美丽的红黄蓝绿。一起玩给娃娃穿衣服的游戏,寻找协调或者撞击的色彩关系……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与颜色更加亲近。

  讲故事看书

  讲故事,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如果你是一个爱讲故事的爸爸或妈妈,那么你的孩子一定是喜欢画画和表达、对事物有丰富印象的孩子。你还可以多给孩子讲绘本,不要担心绘本里具体的形象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你给他看得越多,他脑海里对于各种事物的形象就会越丰富。

  捏面团、撕纸等手工

  手工与涂鸦就像同胞兄弟,需要孩子的大运动能力、精细动作能力、手眼配合能力来完成。所以,多安排一些手工,比如捏泥、捏面团、撕纸、拼贴、大一些后剪纸……都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艺术感受力,为涂鸦做充分的锻炼。

  与音乐结合

  艺术总是触类旁通的。可以跟孩子一起聆听音乐,了解节奏、旋律、悲喜、激荡与平和……这些都是美术创作中也需要的身体感受。

  带孩子看展览

  随着孩子长大,多带他去看艺术展,各种风格流派、造型特点、材料的质地和创造性使用,以及对同一主题的迥异的表达方式,都是对孩子最好的启发。

  让生活物品全都成为创作材料

  不要把美术创作限定在“纸+笔”的组合。手指、脚丫、蔬菜、花朵、印章、布料、树枝、纸杯、牙刷、石头……所有的身体部位、生活用品、自然事物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原材料,每天进行“艺术创想”。

  拍照或录像

  孩子三岁之后,可以给他简单的数码相机或者摄像机,让他感受一下通过镜头观察周围环境和世界的会是什么效果。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观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并且开始明白“记录”的含义。

  好好展示和“使用”孩子的画

  把孩子的作品挂起来,或者扫描后打印成卡片送给亲朋,请数码店变成T-SHIRT图案……这些都会让孩子感觉你对他作品的欣赏和喜爱,并且知道一切皆创作。

  组织孩子们一起画

  我们永远不能忽视“孩子+孩子”的力量。当孩子与朋友们一起画画时,能够激发更好的创作欲望。在相互影响中,能够无限扩展他们的想象空间。同时,它还能满足了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社会性需求,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给孩子们创造快乐的生活体验

  当孩子自己说出来“我画画”“我想画画”时,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表达的欲望,那么表达些什么呢?我们看那些孩子自发的作品:放炮、游泳、爬山、划船……那些能够带给他惊喜和兴奋的生活,都成为他想表达的主题。所以,你可以带着孩子到处走走,多接触一些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内容,帮助他积累丰富的生活体验。

  留心观察孩子的变化。

  当你发现了孩子绘画中一些简单变化时,你就要询问然后再加以肯定。很多时候,那不是孩子有意识的行为,但是你可以强调这一点,让他自己感觉到你的重视,让你的发现他孩子进行更多的变化。

  

  “我家宝宝为什么总爱生病?”当你有这个疑问时,就请仔细检查一下你家宝宝有没有下面这7个让他容易生病的坏习惯。

  宝宝生病是妈妈最心疼也最头疼的事儿,可就有一些宝宝一年四季咳嗽,三天两头发烧,总是像只小病猫,让妈妈担心不已。其实,导致宝宝爱生病的原因很可能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一些小小的坏习惯。只要适当注意和改正,就能让宝宝远离疾病,身体健康。

  坏习惯:不爱喝水

  水参与了人体的所有代谢活动,每天必要的水分摄入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尤其对于正处在快速生长发育期的宝宝来说,更需要每天充足的水分摄入。

  宝宝不爱喝水怎么办?

  少量多次饮水:一次一杯水,对很多宝宝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喝上两口,却并不难做到。如果宝宝不爱喝水,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每隔半小时就给宝宝喝一些水,即使每次喝得都不多,一天累积起来也能保证饮水总量的充足。

  补水新花样:虽然白开水对宝宝来说是最健康的饮品,但是如果宝宝实在不爱喝水,妈妈也可以用其他一些相对健康的饮品帮宝宝补充水分。可以用应季水果给宝宝煮一些果水来喝,比如冰糖雪梨水、苹果水、山楂水等。也可以让宝宝适量多喝一些牛奶、纯果汁、米汤来补充水分。

  外出莫忘补水:出门散步、去公园时,宝宝运动量加大,体内水分丢失较快,更需要及时补水。妈妈最好随身携带一个小水壶,每隔一段时间就让宝宝喝几口水。

  早上起床先喝水:宝宝在睡眠过程中,身体也会消耗水分。因此早上和中午睡醒后,妈妈可以让宝宝先喝一杯水,不但可以及时补充水分,还能促进肠蠕动,帮助宝宝顺利排便。

  教会宝宝向老师要水喝:很多父母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宝宝上幼儿园后,生病的次数大大增加,一方面的确与幼儿园中小朋友间的交叉感染有关,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宝宝水分摄入不足导致的。因此,在宝宝去幼儿园以前,妈妈要教会宝宝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口渴了就要大胆对老师说:“老师,我想喝水!”。每次去幼儿园接宝宝的时候,妈妈最好随身带一瓶水,以便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

  坏习惯:不爱吃菜

  蔬菜中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不爱吃菜的宝宝,饮食结构不合理、不均衡,容易引起贫血、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等相关疾病,导致抵抗力低,容易反复感冒等问题。

  宝宝不爱吃菜怎么办?

  丰富蔬菜种类:如果每天都吃单一的几种蔬菜,宝宝就会吃腻了。妈妈最好尽量丰富餐桌上的蔬菜种类,根茎类、绿叶类……每天都有变换,不但可以引发宝宝的好奇,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做到营养均衡。

  选择颜色鲜艳的蔬菜:娇艳欲滴的圣女果、颜色诱人的彩椒……很多蔬菜有着非常靓丽的颜色,能轻松吸引宝宝眼球。

  健康蔬菜零食:蔬菜不一定非要在饭桌上吃,脆脆的胡萝卜条、酸酸甜甜的小西红柿、清爽可口的青笋丁……作为加餐的小零食一定会受到宝宝的欢迎。

  改变烹调方法:很多宝宝不爱吃菜,是觉得长长的菜叶很难嚼烂。妈妈不妨变换烹调的方法,将蔬菜剁烂给宝宝包成小饺子和小馄饨,这样宝宝就容易接受了。

  复合维生素不能代替蔬菜

  很多妈妈觉得宝宝不爱吃菜没关系,可以通过补充复合维生素制剂帮宝宝获取充足的营养。事实上,药补永远无法替代从天然食物中获取的营养,帮宝宝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才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坏习惯:晚上吃得太多

  有些妈妈因为担心宝宝一天在幼儿园饭吃得不好,晚上就做很多大鱼大肉给宝宝补充营养。事实上,晚上让宝宝吃得过多,吃完饭后宝宝也不再运动而是很快进入睡眠状态,肠胃无法很好的消化食物,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造成夜间睡眠质量差,长期如此还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

  怎样合理安排宝宝晚间的饮食?

  晚饭要清淡:俗话说:“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晚餐应尽量清淡一些,容易消化的粥和清淡豆腐、蔬菜是不错的选择。尽量不要在晚上给宝宝吃大鱼大肉等油腻的食物。

  晚餐不要吃的过晚:晚餐和睡觉之间最好间隔2小时。吃完晚餐让宝宝再活动一会儿,做会儿游戏,给肠胃一段消化食物的时间。

  晚上尽量少吃零食:俗话说:“若得小儿安,三分饥和寒”,让宝宝稍稍饿着点,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如果宝宝从幼儿园回家并没有表示很饿,一般就不需要强迫宝宝和家人一起再吃一顿晚餐。更没有必要给宝宝吃过多零食,补充营养。晚上吃得太多,引起积食等问题,就得不偿失了。

  坏习惯:临睡喝奶

  很多宝宝有睡前喝奶的习惯,喝完奶不刷牙、不漱口就睡觉了,甚至抱着奶瓶就睡着了。细菌最喜欢牛奶和牛奶在口腔中分解的酸性物质,睡前喝奶很容易导致细菌在隐蔽的咽喉部和牙齿缝隙中繁殖。从而使宝宝更容易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和龋齿等问题。奶喝得很饱,然后马上睡觉,没有给肠胃消化的时间,也容易导致积食等问题。

  如何帮宝宝改掉临睡喝奶的习惯?

  不要让宝宝叼着奶瓶睡觉:很多小宝宝有叼着奶瓶睡觉的习惯,并不是因为饿了,而仅仅是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对于这样的宝宝,妈妈可以用安抚奶嘴、口水巾等其他安慰物,替代奶嘴安抚宝宝。

  把喝奶时间提前一些:不要到临睡觉了再让宝宝喝奶,不妨将喝奶的时间提前到睡前1小时,喝完奶后在稍稍做会儿游戏,读会儿书再睡觉,给肠胃消化的时间。

  喝完奶要清洁口腔:对于1岁以内的小宝宝,晚上喝完奶后一定要再喝点温水清洁口腔,妈妈也可用指套牙刷或软纱布帮宝宝清洁口腔。1岁以上的大宝宝就要逐渐养成临睡刷牙的好习惯了。

  坏习惯:不爱睡觉

  睡眠对宝宝生长发育十分重要,宝宝在睡眠过程中体内会分泌生长激素,促进身高的增长;睡眠还有助于免疫力的形成,帮助宝宝抵抗疾病。一些宝宝非常贪玩,不爱睡觉,加上父母爱熬夜,忽视了培养宝宝早睡早起的习惯。久而久之,宝宝疲乏过度,抵抗力下降,就容易生病了。

  宝宝不爱睡觉怎么办?

  父母要以身作则:很多宝宝睡得很晚,与父母爱熬夜的习惯密切相关。房间里灯火通明、电视吵闹,宝宝是很难乖乖入睡的。因此,父母首先要养成按时就寝的习惯,给宝宝营造睡觉的气氛,陪伴宝宝一起睡觉。如果父母确实因为工作原因,需要熬夜,最好将工作地点转移至书房或客厅,在卧室和儿童房尽量给宝宝小范围地营造睡觉气氛,让宝宝顺利入睡。

  逐步将睡觉时间提前:晚间10点到次日凌晨2点是生长激素分泌最多的时段,宝宝在这段时间最好处于深睡眠状态,这样对生长发育最为有利。因此,宝宝最好能在晚上9点半上床睡觉。对于不爱睡觉、睡得很晚的宝宝不必一下子将时间提前到9点半,可以每天提前10分钟,慢慢地宝宝就能将生物钟调整好了。

  睡前不要做让宝宝兴奋的游戏:调暗灯光玩个手影游戏、唱首节奏舒缓的歌、讲个情节不那么曲折的故事都是不错的睡前仪式,可以让宝宝慢慢放松下来,逐渐进入睡眠状态。激烈地运动、新鲜刺激的动画片等就不太适合了,容易让宝宝更加兴奋,而难以入睡。

  坏习惯:小病扛着

  有些妈妈由于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宝宝发烧感冒时,常常让宝宝像大人一样扛着。直到病情严重了,才去看医生。事实上,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宝宝生病,一般病情变化很快,只有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迅速遏制住病情才是最明智的做法。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严重后,宝宝反而需要吃更多的药才能痊愈。要知道疾病带来的危害远比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要强得多,况且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吃药,药物的副作用一般不会对宝宝健康造成影响。

  怎样合理给宝宝用药?

  何时需要带宝宝看医生: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是最关键的。如果宝宝只是轻微的鼻塞、流鼻涕、打喷嚏,食欲不错,精神状态也很好,妈妈可以暂时在家观察。注意调理好宝宝的饮食,给他多喝水,让他多休息,适当吃一些OTC的小儿感冒药。如果宝宝出现超过38.5℃的高烧、精神差、不吃饭、嗜睡等表现,就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不要擅自给宝宝停药:退热剂、镇咳剂等药物,是对症治疗的,症状消失,就可以停药。但也有一些药物,比如抗生素等是需要按疗程服用的。即使宝宝的症状已经好转,也需要按医嘱继续完成整个疗程的治疗,以免病菌死灰复燃,引起疾病的反复。

  坏习惯:一发烧就要求输液

  很多妈妈认为发烧是病情的晴雨表,烧得高病情就重,必须要马上退烧才能安心。因此,宝宝一发烧,就希望医生用输液这种立竿见影的方法帮宝宝退烧。事实上,发烧是人体抵抗病菌的一种反应,烧得高也不一定意味着宝宝病情就重。应该尊重医生通过检查得出的诊断和处方,如果吃药就可以解决问题,不要一味要求用输液的方式治疗。输液虽然能够治病,但也有弊端。输液一次的用药量是口服的数倍,如果口服用药就可以治疗的疾病,没有必要人为增加用药量。妈妈应该明白,用药量越大,副作用也相应会越大的道理。

标签:

下一篇 上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